做个“老好人”,真的就能成为好人吗?
在英语里,“nice”这个词有着不同寻常的发展历程。起初,这个词语是“foolish(愚蠢的)”的同义词。在随后的数个世纪中,“nice”一词的含义经历了从“肆无忌惮(wanton)”到“矜持(reserved)”再到“吹毛求疵(fastidious)”的变化。如今,这个词语成为了一个温和却又模糊的形容词,用来描述人的性格。比如,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的话:“她人很好(nice)。”
然而,词语的常见用法其实能够隐约反映出我们深以为重要的某些特征。性格心理学能够帮助我们理清这些模糊不清的概念。最近,一项研究表明,我们之所以会对人很“nice”,实际上是出于两种有差别但又互相关联的性格特征:礼貌,以及共情。
两种性格特征
在数十年来关于性格特征的研究中,我们通常会把影响我们对待他人的因素放在一起考察。五因素人格理论涵盖了绝大多数的性格特征。根据这一理论,上述性格特征会被归为“宜人性(agreeableness)”。
作为五因素之一,很多优秀的品质也会被归入“宜人性”之中,例如慷慨、正直、共情、谦逊、耐心、值得信赖等等。我们通常在幼年时期逐步获得这些品质,这些品质还会对我们日后如何评价他人和自我产生重要影响。
然而,在这一系列关于“人很好”的性格特征中,会不会有例外存在呢?比如,你会不会有一位朋友,十分宽宏大度,有时却说话口无遮拦。又或者,你会不会有一位行为举止相当得体的朋友,你们的交情却并非十分深厚?
基于这种考虑,研究人员把“宜人性”更为细致的划分成了两部分。“礼貌度”关注的是我们在对待他人的时候所持的态度,是尊重或是富有攻击性。这与良好的行为举止、遵守社会规则、规范有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诚实、正派的“好公民”。反之,“共情能力”则关注在处理他人的事务时,会热心相助还是会袖手旁观——也就是考察某个人是不是属于我们常说的“热心肠的人”。
显然,二者密不可分。但有趣的是,差别也同样存在。例如,一项关于政治意识形态的研究表明,礼貌度较高的人,通常持保守、传统的道德观、价值观;而共情能力强的人则更信奉自由主义的价值观。
有观点认为,处理这两种品质的大脑区域分属于不同的系统。处理进攻性行为的脑区域与礼貌度相关,而处理社会关系的脑区域则与共情能力相关。脑成像研究也为这种观点提供了证据:“共情能力”与处理移情反应的大脑区域之间的差别有关。
相关阅读:
经济博弈
在研究中,我们探索了礼貌度与共情能力是如何转化成不同的行为的。为此,我们设计了社会决策任务,内容涉及公平性、合作以及惩罚。我们把这些任务称为“经济博弈”。在行为经济学和进化生物学领域,“经济博弈”有着悠久的历史。这种方法为人类本性中的利他主义提供了证据,从而推翻了“人类本性都是自私的”这一观点。
然而,博弈中的行为,是否能用礼貌度或共情能力、亦或是二者一同来解释呢?
首先,我们考察受试者拥有独自决策权的情况。在试验中,受试者被要求将一定数量的钱分给一个匿名的陌生人。结果显示,传统观念并不正确。人们并不是自私的,他们会根据自己的性格作出不同的行为。
具体来说,礼貌度较高的人更愿意进行平等的划分。而令人感到惊讶的是,对于共情能力较强的人来说,情况并不是如此。这也许表明,把钱分给陌生人并不一定会引起对他人的关注。
然而,如果陌生人真的需要帮助呢?我们使用了“第三方补偿博弈”的方法,研究了这种情况。在试验中,受试者会面临他人之间不公平的分配方式,并可以把自己的钱给予之前分配到较少钱的人。这时,共情能力较强的人就倾向于给出更多的钱。然而,礼貌度较高的人本身并不是自私的——在之前的那个独自决策的试验中我们就能看出。但他们在面临他人遭遇的不平等待遇时,并不会比其他人表现得更加关心。
这些研究表明,礼貌度较高的“好公民”和共情能力强的“热心肠的人”之间有着至关重要的区别。前者并不一定会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但他们更温和,讲究平等。与此同时,后者则不一定时时刻刻严格遵守规则,也不会凡事都追求公平。但在他人遭遇不幸的时候,他们更乐意伸出援手。
怎样才算“好人”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人的性格是会改变的,那么我们是否应该从现在开始把自己培养成乐于助人或者是彬彬有礼的人呢?
共情能力通常是解决社会分歧的关键所在。如果表现得“过度礼貌”,有时反而会适得其反——如果人们都极具侵略性,甚至是“剥削”他人,不遵守基本的社会规范,整个社会将会陷入混乱,冲突频频。
总的来说,如果我们想要和他人融洽相处,我们应该在礼貌和共情之间找到平衡点。也许,下面这条原则能够为我们提供很好的指引:如果可以,尽量帮助别人;即使无法帮助别人,至少也不要伤害他们。
性格研究表明,即使这两种品质源于人两种不同的本性,我们仍然可以努力做一个彬彬有礼又乐于助人的人。
作者:Kun Zhao,墨尔本大学心理学博士生
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本文由世界经济论坛与The Conversation联合发表,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原文链接
翻译:达沃斯博客翻译小组·彭永康
责编:刘博睿
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博客是一个独立且中立的平台,旨在集合各方观点,讨论全球、区域及行业性重要话题。
不要错过关于此主题的更新
创建一个免费账户,在您的个性化内容合集中查看我们的最新出版物和分析。
许可和重新发布
世界经济论坛的文章可依照知识共享 署名-非商业性-非衍生品 4.0 国际公共许可协议 , 并根据我们的使用条款重新发布。
世界经济论坛是一个独立且中立的平台,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