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大选对德国和欧洲意味着什么?
勒庞指责马克龙想当“欧洲的副总理”。
法国中翼政党候选人埃马纽埃尔•马克龙在法国总统首轮选举中胜选的消息大概能让最近的欧洲振作一些。马克龙不像法国大选中其他的候选人,他不仅认为欧盟有必要来一次剧烈的变革,更希望通过在欧洲内部开展广泛合作来做到这一点。但马克龙在全民投票中是以微小的票数优势胜选的,法国选民中更大的一部分都支持另一种极为不同的政治主张。
马克龙在法国总统选举第二轮投票中的对手是极右翼政党“国民阵线”候选人玛丽娜•勒庞。她主张一个怀旧而孤立的法国。on est chez nous(我们在自己家)是她的口号,表明了她执政的重点在于用一个名为“国家”的茧将法国束缚起来,抵御“野蛮的全球化”。
同勒庞愿景一致的,还有在首轮选举中位居第四的极左翼候选人让-吕克·梅朗雄。梅朗雄能够参选也是得益于简单粗暴的经济民粹主义。比如说他和勒庞一样,都承诺大幅降低退休年龄,却没有解释此举所需的资金要如何筹措。
勒庞和梅朗雄都迎合了选民的“恐德”心理,强调欧洲的债务危机和德国一贯执行的财政紧缩政策。勒庞指责马克龙想当“欧洲的副总理”,顶头上司是德国总理安格拉·默克尔。勒庞同时也宣称自己“反默克尔”并以此为豪。而梅朗雄则批评说,在背后驱动德国的是激进的个人主义、新自由主义和老龄人口的经济利益。
即使马克龙如预期一样在第二轮中胜选,他也得回答一个问题:首轮投票中四成以上的法国选民支持反欧洲的政治主张是出于怎样的心理?如果他要给欧洲注入新的活力,他应该考虑欧洲过去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后来又是为何失去了这样的吸引力。
在欧洲最吸引人的时候,它被视为可以洗净各国国家传统中不好的、腐朽的部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两位年事已高的长者——时任德国总理康拉德·阿登纳和法国总统夏尔·戴高乐想要重塑德国和法国的形象,于是他们开始反思:本国的精英们如何逐渐毁掉了他们所鼓吹的国家传统。
纳粹主义摧毁了德国。阿登纳认为,是普鲁士贵族和军国主义者把纳粹主义强加在德国身上的。戴高乐则认为,尽管法国的精英面对法国殖民主义战争节节败退的现实,通过投票结束了第四共和国,但是他们在此之前早就削弱了法国的实力。
但是,与今天不同的是,二战后对精英的强烈抵制并没有使得各国转向闭关自守。恰恰相反,戴高乐相信,法国历史上留下的深深的伤口只有与德国携手才能愈合。戴高乐说:“德国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它胜利了又挫败了。法国也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它挫败了,又在维希把自己与德国的胜利联系了起来。”戴高乐相信,只有他才能让德法两国和解,因为只有他能“让德国走出颓势”。
然而,和国家衰退的问题一样,在欧元危机的讨论中,德法两国和解的局限性再一次成为了焦点。2010年后,欧洲政治的决策基本上就是德法两国的双边决议,法国的意见举足轻重,可德国比法国更加强势。就像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的那些事件一样,欧元危机反映出德法两国管理不善,判断不佳。人们认为精英阶层背叛了他们。然而这一次,民众怪罪的是欧洲的精英——和赋予他们权力的国家精英。
欧元区成了争论的焦点。这是因为它给成员国施加了诸多的限制。随着欧洲愈发深陷于危机之中,作为单一货币的欧元愈发像是一件套在各国身上的紧身衣,选民也愈发相信,只要摆脱了欧元,那些因为受欧元左右而产生的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有意思的是,欧元区的债务国和债权国都存在这种想法。包括法国在内的南欧竞争力低,失业率高,收入增长停滞,自然会有被困住的感觉。但是连北欧——尤其是德国,竟然都感同身受。
尽管德国被认为是欧元区的主要受益国,但是德国的贸易收益比许多人认为的要低。尤其是当南欧国家在不景气的经济状况之中挣扎,减少进口德国商品时,就更是如此了。而许多德国人看到的,则是欧元区在TARGET2支付系统(第二代泛欧实时全额自动清算系统)下,德国对南欧国家的索赔数目在不断累积。
这种双方都觉得自己被困住了的情况可以视为著名的“主仆辩证法”的一种变体。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一书中讨论到的“主仆辩证法”是指双方都在相同的程度上受到牵制的情况。一方面,仆人不被认为是一个完整的人,或者说不被认为和主人对等,因此是不自由的。另一方面,主人是自由的,但不觉得仆人认为自己是一个完整的人。因此主人总是担心主仆关系太过脆弱,担心仆人建立起了和自己截然不同的一套价值观,而这种价值观不会体现主人自己的存在。
那么如果马克龙当选总统,他所面对的任务将会是效仿戴高乐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描述过的方式,实现一种黑格尔式的超越。法国需要学习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因为这种模式能够创造新的非政府工作岗位。而德国需要借助法国来维护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这其中也包括安全方面的考虑。
要调和这些经济和安全方面的诉求是痛苦的,因为这就意味着要直面历史上的不足与错误。但同时这又是十分有必要的。法国和德国必须再一次向对方敞开怀抱。
作者:
Harold James,普林斯顿大学历史和国际事务专业教授
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本文由世界经济论坛与Project Syndicate联合发布,转载请注明来源并附上原文链接。
翻译:世界经济论坛博客翻译小组·李雪。
责编:刘博睿
世界经济论坛博客是一个独立且中立的平台,旨在集合各方观点讨论全球、区域及行业性重要话题。
不要错过关于此主题的更新
创建一个免费账户,在您的个性化内容合集中查看我们的最新出版物和分析。
许可和重新发布
世界经济论坛的文章可依照知识共享 署名-非商业性-非衍生品 4.0 国际公共许可协议 , 并根据我们的使用条款重新发布。
世界经济论坛是一个独立且中立的平台,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实时追踪:
全球治理
分享:
每周 议程
每周为您呈现推动全球议程的紧要问题(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