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木梓,世界经济论坛公共参与部;电话:+86 10 5999523;邮箱:muli@weforum.org
· 世界经济论坛的全球经济年度研究表明,第四次工业革命彻底改写了全球竞争力格局
· 在新型竞争力框架中,美国经济最接近“竞争力前沿”,其次是新加坡、德国、瑞士和日本
· 《全球竞争力报告》采用新型研究方法,就经济体对于未来的准备程度、社会资本、颠覆性商业模式、债务问题及其他指标提出深刻见解
· 点击此处阅读报告全文、信息图表等更多详情
瑞士日内瓦,2018年10月17日 - 世界经济论坛今日发布的《全球竞争力报告》指出,在新兴数字化科技加速推动世界转型的大背景下,经济竞争力性质的变化对政府和企业提出了一系列新挑战,或将危及世界未来的增长和生产力。
该报告在2018年采用全新方法捕捉第四次工业革命中的全球经济动态,引入了众多有望在未来推动竞争力发展方面产生重大影响却从未成为主要政策焦点的因素,其中包括创意、创业文化、开放性和灵活性。
新的研究工具通过构成十二大支柱的98项指标,绘制了140个经济体的竞争力格局。每个指标均采用0到100评分值,反映实际经济与理想状态(又称“竞争力前沿”)之间的差距。根据上述因素评分,美国以85.6的成绩摘得整体最佳表现桂冠,领先于新加坡和德国。世界平均得分为60分,距离“竞争力前沿”40分。
然而,即便是全球最富有竞争力的一批经济体,都存在着较大的改进空间。例如,虽然该报告的全球竞争力指数显示新加坡是“未来准备程度最高”的经济体,但新加坡在数字化技能劳动力数量方面却落后于瑞典。与此同时,瑞士在技能再习得与再培训政策方面拥有最强大的劳动力,然而就拥抱变革而言,美国公司的行动最为迅捷。
该报告最引人注目的一大发现是:从创意提出到产品商业化的创新过程内,经济体整体表现普遍欠佳。在这一领域,有103个国家的得分低于50。其中德国排名第一,其次是美国和瑞士。该报告特别注意到,以色列对于创业风险的态度最为积极,而几个东亚经济体则倾向于负面看法。加拿大拥有多元化程度最高的劳动力,丹麦的企业文化等级差异最小,这两者都是推动创新的关键因素。
“领悟第四次工业革命,已成为经济体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在本报告中,世界经济论坛提出了一套评估各国表现评估的新标准。在我看来,熟谙创新转型的国家与缺乏该认知的国家之间将出现新的全球鸿沟。只有充分认识到第四次工业革命重要性的经济体才能为其人民赢得更广阔的天地。”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兼执行主席克劳斯·施瓦布表示。
在贸易紧张局势升级,反全球化呼声高涨之际,该报告还强调了开放竞争力的重要性。例如,那些在开放性指标(例如,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外国劳工雇佣便利性以及专利申请合作等)上表现出色的经济体,在创新和市场效率方面同样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该数据表明,继续深化开放与一体化程度有利于全球经济健康。当然,因此同时各国也应当贯彻落实政策,向遭受全球化负面影响的群体提供支持。
此外,该报告还提出了一个强有力的论点,即再分配政策、社会保障体系、人力资本投资以及旨在解决收入不平等问题的累进式税收,并不一定会损害经济竞争力。在竞争力和包容性之间不存在必然的取舍关系。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保证包容性,始终切实可行。例如,现有工作时间数据显示,在竞争力指数排名前十位的经济体中,工人平均每周工作时间比金砖国家中三个经济体(巴西、印度和俄罗斯)少5小时。
该报告传达的一项核心信息是:经济体有必要采取多种方法提升竞争力——在某个领域的卓越表现并不能弥补另一处短板。这一点在创新方面显得尤为突出。虽然对科技的高度重视确实可以为中低收入国家提供跨越式发展机会,但政府绝不能因而忽视治理、基础设施和技能等“旧”发展问题。从这个角度来看,今年指数揭示了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在接受调查的140个经济体中,有117个的机构质量不佳,仍然阻挠着整体竞争力的发展。
“竞争力既不是比拼,也不是零和游戏——所有国家都可以携手迈向更繁荣的未来。第四次工业革命带来了经济跨越式发展、创新思想跨界传播机会和新型价值创造模式,能够为所有经济体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但技术本身并非万灵药。各国必须注重在人员和机构方面的投入,力争实现技术承诺。”新经济与社会中心管理委员会成员兼负责人Saadia Zahidi表示。
美国是最接近“竞争力前沿”的国家,得分高达85.6分(满分100分)。美国不仅在劳动力市场支柱(81.9分/100分)和金融系统(92.1分)支柱表现突出,凭借着活力十足的企业文化,其在商业活力支柱上更是遥遥领先。正是这些因素共同为美国造就了世界领先的创新生态系统(86.5分,仅次于德国)。美国的制度框架也比较完善(74.6分,第13名)。不过,也有迹象表明美国存在着社会结构脆弱(从65.5分下滑至63.3分)及安全状况恶化问题(79.1分,第56名)——美国的凶杀率是发达经济体平均值的五倍。在诸如三权分(76.3分,第40名)、司法独立(79.0分,第15名)和腐败(75.0分,第16名)等领域,美国表现明显欠佳。美国在卫生支柱方面也落后于大多数发达经济体,预期寿命为67.7岁(第46位),比发达经济体的人均寿命短3年,比新加坡和日本短6年。最后,与其他发达经济体相比,美国的ICT应用率(包括移动宽带用户和互联网用户等方面)较低,得分为71.2,落后韩国整整20分。
除美国外,其他名列前十位的G20经济体包括德国(第3名,82.8分)、日本(第5名,82.4分)和英国(第8名,82.0分)。G20各国表现差异十分显著。阿根廷(第81名,57.5分)与美国的差距将近30分,是G20经济体中表现最差的一个。
新加坡以83.5分在整体排名荣居次席。身为全球贸易中心,开放性是新加坡的标志性特色,也是其经济成功的主要推动力之一。凭借世界一流的交通基础设施和连通性,新加坡在基础设施支柱方面同样处于领先地位,得分高达95.7分。
除新加坡和日本外,香港特别行政区(第7名,82.3分)是前十名中东亚暨太平洋地区的第三大经济体,印证了人们普遍看好该地区未来整体增长势头的观点。这三大经济体均拥有世界一流的实体和数字化基础设施及连通性,良好的宏观经济稳定性、强大的人力资本和完善的金融体系。澳大利亚(第14名,78.9分)和韩国(第15名,78.8分)位居前二十名。该地区最大差距在于创新生态系统发展状况——新西兰在创新能力支柱方面排名仅为第20位,而韩国排名第8。蒙古(第99名,52.7分)、柬埔寨(第110名,50.2分)和老挝(第112名,49.3分)等新兴市场仅取得一半分值,易受突发性冲击影响。例如,发达经济体增长快于预期的利率和不断升级的贸易紧张局势。
在主要新兴经济体金砖国家中,中国竞争力最突出,在全球竞争力指数中排名第28位,得分为72.6分。紧随其后的是俄罗斯,排名第43位。在金砖国家中,只有中国和俄罗斯入选了榜单的前50位。接下来是第58名的印度,较2017年上升了5位;得分为62,是G20中进步最大的国家。紧随印度之后的是南非,今年排名下降了5位,至第67名。最后是巴西,排名下滑3位,至第72名。
整个欧洲竞争力格局差异明显,包括富有竞争力的西北欧、竞争力相对较好的西南欧、正在崛起的东北欧和发展滞后的东南欧。尽管近期的政治转向浪潮令欧洲竞争力持续削弱,但卫生、教育、基础设施和技能等根本性竞争力的地位仍旧稳固。瑞典(第9名,81分)是北欧经济体中排名最高的国家,而法国(第17名,78.0分)则居于前20位内。该地区最大的差距在于国家创新生态系统:德国和瑞士等国家是全球创新标准的奠基者,而东欧和巴尔干国家却缺乏基本的创新基础设施。
智利(第33名,70.3分)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一骑当先,远远领先于墨西哥(第46名,64.6分)和乌拉圭(第53名,62.7分)。委内瑞拉(第127名,43.2分)和海地(第138名,36.5分)居于榜单末尾。该地区的竞争力仍然薄弱,面临着多重因素危害加剧的风险,包括不断增长的美国贸易保护主义风险,委内瑞拉经济和人道主义危机的蔓延趋势,本区域最大经济体选举产生的政策不确定性,以及威胁加勒比地区的自然灾害。欠佳的安全状况和薄弱机构是区域内大多数国家面临的两大挑战。
中东和北非在竞争力表现方面差异依旧悬殊,以色列(第20名,76.6分)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第27名,73.4分)在该地区居于领先地位。沙特阿拉伯排在第39位,得分为67.5分。加强区域连通性建设,同时配合改善ICT和人力资本投资状况,有助于提升该区域的创新能力,激发商业活力,最终达到增强竞争力的目的。
在接受调查的34个撒哈拉以南非洲经济体中,17个处于排名倒数20位内。此外,该地区的平均竞争力水平(45.2分)不足总分的一半。毛里求斯(第49名,63.7分)在区域领跑,胜过南非(第63.7名,60分),比乍得(第140名,35.5分)更是领先近30分、91个名次。肯尼亚则以53.7分排在第93位,尼日利亚以47.5分排在第115位。
基于四十年的竞争力基准经验构建,世界经济论坛的全球竞争力指数4.0是一套新型综合指标,主要用于评估影响经济生产力水平及长期发展的一系列决定性因素。全球竞争力指数4.0框架围绕十二个生产力驱动因素组建,具体包括:机构、基础设施、技术准备、宏观经济背景、卫生、教育和技能、产品市场、劳动力市场、金融系统、市场规模、商业活力与创新。其下细分98个单独指标。有关该研究方法的更多详情,请参见此处。
该报告是世界经济论坛新经济与社会中心的一项成果。在技术和政治变革加速的时代,新经济与社会中心立志于打造充满活力和包容性的经济,为领导者提供理解和预测新兴经济社会趋势,令政策和实践有效适应变化迅猛的世界。中心的主要工作之一是塑造有利于促进增长和包容的框架,包括第四次工业革命产业政策和竞争力加速器。此外,根据人力资本议程,中心积极协助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建立公私合作关系,缩小技能差距,为工作的未来做好准备。最后,新经济与社会中心还是探索新经济模式的试验平台,包括反思经济价值、创造就业的投资策略,零工经济新原则和新的社会保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