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技能

2024年亚洲大学排名揭晓,中国有哪些大学上榜?

中国的清华大学在亚洲大学世界排名中名列前茅。 Image: 路透社/Thomas Peter

Phil Baty
Chief Global Affairs Officer, Times Higher Education
分享:
我们的影响力
世界经济论坛为 加速 教育与技能 行动做了什么?
A hand holding a looking glass by a lake
众源式创新
现在加入 ,用我们的数字众源平台来实现大规模的影响力
  • 泰晤士高等教育(THE)2024年世界大学排名已公布。
  • 在该榜单中,中国保持总体领先地位——拥有七所世界排名前 100 的大学。
  • 泰晤士高等教育亚洲大学排名显示了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大学的强劲增长。

教育、科学和技术是推动“亚洲世纪”真正到来的核心催化剂。“亚洲世纪”是一个备受瞩目的观点:全球政治、经济重心将不可逆转地从西方转向东方,二十一世纪的主角将属于亚洲国家。随着21世纪的前四分之一即将过去,分析来自33个亚洲国家700余所大学的新数据,能够为了解广阔的亚洲大陆的不断变化的动态提供重要见解。

二十年来,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一直彰显着中国不断提升的研究实力和影响力,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都正在剑指世界前十——因为它们在2024年的世界排名中分别位列第12位和第14位。总体而言,在世界百强大学中,中国大陆目前拥有7所,这一数字在2020年仅为2所;此外,中国香港也拥有5所世界百强大学。

4月底发布的泰晤士高等教育亚洲大学排名对世界排名背后的数据进行了更深入的背景分析,并突显了东南亚国家联盟 (ASEAN) 大学的强劲增长。

中国的大学占据了亚洲名列前茅的大学中很大的一个部分,亚洲排名前十的大学中有七所位于中国大陆和中国香港。此外,在东盟大学群体中,新加坡的表现显著增强,其中新加坡国立大学在亚洲排名第三,紧随其后的是南洋理工大学,该大学的排名也从今年的第五位上升至第四位。

新加坡国立大学校长陈永财表示:“东盟地区的高等教育正在发生重大变革。老牌大学正在扩张,新生机构也正在崛起。”

陈教授表示,东盟是世界第五大经济体,是一个蓬勃发展且文化多元的地区,拥有超过6.7亿的人口,其中三分之一是 20 岁以下的年轻人。因此,该地区不断增强的实力和影响力对其持续成功至关重要——因为这能够“为学生提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多元化的大学教育和终身学习”。

“这里的大学在推动变革的研究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对医学、科学、环境、政策和社区产生了影响。教育和研究将成为该地区未来和发展的驱动力。”陈教授说道。

泰晤士高等教育亚洲大学排名通过审查数千万篇研究论文,并使用17个独立的绩效指标来评估大学的研究、国际学术声誉、教学、国际人才吸引力以及与产业的联系和知识财产的创造,为在不断变化的地缘政治环境中评估教育质量、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提供了有力的指标。

除了实力雄厚的新加坡之外,马来西亚在2024年亚洲大学排名中也有23所大学上榜,其中12所大学排名上升,7所大学与去年持平。马来西亚排名前列的大学均有显著进步,其中国油科技大学与去年的第63位相比上升11位,并列第52位;马来亚大学从去年的第66位上升至第65位;马来西亚理工大学进入亚洲百强榜,从去年的第161位上升至第85位。

泰国有19所大学上榜,其中17所大学的排名较去年上升或保持不变,前三名进入亚洲前200名。朱拉隆功大学位列第117位,玛希隆大学位列第139位,国王科技大学(吞武里校区)位列第192位,这三所大学的排名均较去年的201-250名有所上升。

印尼上榜的24所大学的表现较为稳定,但印度尼西亚大学今年进入了前250名,比去年的251-300名有所进步,加查玛达大学也从401-500名上升至前400名。

“东盟地区机遇无限,尤其是对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人才的需求,这些人才有助于实现数字化转型;出台应对气候变化的可持续解决方案;以及实现医疗创新。一支受过良好教育且具有全球意识的劳动力队伍,包括能够支持年轻毕业生实现创业抱负的人才队伍,将加速经济增长、吸引投资、推动科技进步、增强东盟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并促进有意义的区域合作和一体化,”新加坡国立大学校长陈志雄表示。“新加坡国立大学很高兴能成为东盟发展和转型的一部分。”

亚洲的未来将会如何?

最新排名数据对于亚洲未来25年的科研和高等教育实力有何启示?

日本广岛大学高等教育研究开发中心教授黄福涛告诉泰晤士高等教育:“毫无疑问,亚洲国家……将在未来10年或20年内在学术研究方面占据更主导地位。”他预测,中国的崛起将为其他亚洲国家带来光环效应,吸引更多人才和国际研究合作,从而造福东亚。

英国谢菲尔德哈勒姆大学高等教育学教授程明认为,由中国引领的亚洲在全球高等教育和科学领域的崛起甚至可能改变全球科学的通用语言:“英语可能逐渐失去其作为科研语言的主导地位”,而这将进一步巩固亚洲作为研究和创新新重心的地位。

本文作者:

Phil Baty,泰晤士高等教育首席全球事务官

本文原载于世界经济论坛Agenda博客,转载请注明来源并附上本文链接。

翻译:吴逸萌

编辑:王灿

不要错过关于此主题的更新

创建一个免费账户,在您的个性化内容合集中查看我们的最新出版物和分析。

免费注册

许可和重新发布

世界经济论坛的文章可依照知识共享 署名-非商业性-非衍生品 4.0 国际公共许可协议 , 并根据我们的使用条款重新发布。

世界经济论坛是一个独立且中立的平台,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相关话题:
教育与技能深度地理
分享:
World Economic Forum logo
全球议程

每周 议程

每周为您呈现推动全球议程的紧要问题(英文)

立即订阅

你可以随时使用我们电子邮件中的链接取消订阅。 欲了解更多详情,请查看我们的 隐私政策.

Shaping the Future of Learning: The Role of AI in Education 4.0

Malvika Bhagwat

2024年4月1日

关于我们

会议

媒体

合作伙伴和会员

  • 加入我们

语言版本

隐私政策和服务条款

© 2024 世界经济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