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区农民在如何适应气候变化?
由于气候变化,农民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极端天气事件,如干旱和洪水。 Image: Pexels
分享:
实时追踪:
农业科技
- 中国的山区面临着气候变化的影响;
- 气候变化让农民难以种植作物和饲养牲畜,这已经威胁到他们的生计;
- 为此,农民们正在通过多种方式调整农业生产方式。
在河北太行山区涉县王金庄的旱作梯田中,刘玉荣向我们展示了她在自家土地上种植的20种当地豆类。她说道,由于这里的气候一直过于干燥和恶劣,无法饲养牲畜,豆类是此地饮食中蛋白质的主要来源。刘玉荣家还种植小米、玉米和蔬菜等粮食作物,以及花椒、药用植物和核桃等经济作物。
在1600公里之外的云南省石头城村,王桂芬也耕种着几块梯田。在这里的金沙江流域,她种植了几十种本地作物,包括三种当地品种的玉米以及蔬菜和果树。按照传统,她在果树下套种了大豆和油葵。在另一块地角,她还种植了豚草供猪食用。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关于保护当地作物多样性的现行指导方针,刘玉荣和王桂芬的做法堪称教科书式典范。这些山区的妇女早已在实践国际社会敦促中国开展的保护性农业。
她们的行动并非源于任何政府政策或环保组织的指导,而是源于自己的种植传统。这是一种“生存策略”,是在有限的土地资源和恶劣的气候条件下所必需的。
山区、丘陵和高原约占中国陆地面积的70%,这些地区的农业养活了中国近三分之一的人口,但这里的农民拥有的土地往往少量又贫瘠。虽然这些地区不是主要的粮食产区,但在其耕作制度下,农民会将丰富多样的农作物种植在树木和灌木丛中(有时还在其间进行放牧),保障了当地的粮食和生计安全。可持续的山区耕作制度对于保护作物生物多样性和国家粮食安全至关重要,尤其是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
具有气候韧性的山区耕作
刘玉荣和王桂芬的山区家园与作为中国粮仓的东北平原情况完全不同。她们那里的耕地分散,生态环境复杂,因此常常被政策所忽视。
在2018年粮农组织关于山区农业的会议上,专家们指出,全球三分之一的山区人口仍面临粮食不安全问题。这些地区既是生物多样性的热点地区,也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地区,因此应更加关注改善这些地区的营养和粮食安全,促进当地可持续农业发展。
受地理条件限制,山区社区长期处于边缘地带。当地农民常常得不到农业补贴或推广帮助。这迫使他们根据自己对当地气候和自然资源的深刻了解,发展自己的农业系统。
千百年来,石头城和王金庄的山民们从每年的收成中挑选出最好的种子,用来培育当地的品种。与大多数高产品种不同,这些品种具有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基因特性。为了保障生计,当地农民还普遍实行间作、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混种。在这种多样化的种植体系下,如果一种作物歉收或减产,农民仍会有所收获。
近年来,气候变化使得极端天气成为常态。2022年,中国南方高温干旱持续时间打破了60年来的记录。2023年入夏以来,华北多地连续干旱,气温超过40℃,对秋粮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
面对极端高温和干旱常态化、农作物病虫害加剧的严峻形势,中国迫切需要提高农业对气候变化的抵御能力。以王金庄和石头城为代表的山地农业智慧和种植体系,则为中国的大小农田提供了重要的农作资源和知识。
生物多样性:农民的生存策略
河北省涉县农业农村局原副局长、高级农艺师贺献林表示:“王金庄山区的石堰梯田有阴面有阳面,有山高也有低矮的地方。这种地貌的多样性使得当地农业可以种植各种作物,而不受天气变化的影响。”
中国山区农业的耕地面积较小,主要由梯田组成,这限制了当地农业和经济的发展。然而,山区复杂的生态环境也使这些农业社区成为了农业生物多样性的热点地区。
以王金庄为例,虽然当地的人均种植面积只有600平方米,但2018年的一项调查发现,这里有170多个传统植物品种,包括谷物、豆类、蔬菜和药用植物。
石头城的情况也类似。两地的农业都是在缺少天然水源和降水的环境中适应并发展起来的。王金庄靠的是雨水收集,而石头城则依靠由来已久的灌溉系统,将附近的河水引到村里。人们高度依赖当地作物的多样性,以及能够适应复杂环境的传统品种。他们通过轮作、套种和混合种植,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效率。
石头城的王桂芬也会以纳西族的传统方式耕作。即“玉米、豆子、红薯和南瓜要一起种”,她表示,“这样,即使一种作物受灾,其他作物也够我们养家糊口。”
同样,王金庄的当地农民一般会在石梯旁间种玉米、南瓜、豆类和花椒树。这些树不仅能增加农民收入,其根系还有助于遏制梯田土壤和肥料的流失。
这些小农户的当地做法有助于建立和维护可持续的山区农业系统。
在王金庄和石头城,还有很多像刘玉荣和王桂芬这样的农民,他们延续着种植传统品种和留种的习惯。每年收获后,他们都会留种,来年自己播种,并与村里其他人分享优质种子。
村民们还会收集当地植物和种子,管理种子银行。村民们可以带走种子进行种植,只要在收获后双倍归还即可。与国际种子库开展的迁地保护(通过引种、扩繁等手段将濒危野生动植物从原生地中转移到条件良好的人工可控环境或适宜生境来实施保护的方式)相比,石头城和王金庄的种子银行为当地人开展原地保护、建设可持续农业社区奠定了基础。
当地作物种类繁多,它们不仅仅是提高农业抗灾能力和气候变化适应力的种质资源,还是人们生计的基石,是社会关系和文化价值体系的载体。在这两个山村,传统作物的生命周期经历了从种子银行到梯田耕作和收获,直至最后被端上当地人的餐桌。这种食物系统已经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互动之中。其种植知识、烹饪方法、谚语和文化习俗形成了一个持续、全面的农业知识体系。
山区农业系统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还将持续发生变化。气候变化和全球化引发的社会经济变革也影响着当地的耕作传统。面对这些挑战,山区居民正在改变他们种植的植物和耕作方法。
山区作物和生计的变化
在石头城,当地人过去主要以水稻为生。千百年来,纳西族人因地制宜,开辟梯田,修建引水灌溉系统,形成了一套适合金沙江流域气候的山区水稻种植体系。
村民们还记得,以前家家户户都要插秧、收割,邻里之间、亲戚朋友之间互相帮助,其乐融融。如今,大家一起劳作、聊天、唱歌的场景已不复存在。从2016年开始,插秧的景象基本上已经从村中消失。
村民张秀云说:“我们在努力恢复当地的水稻种植,但在如此小的种植规模下,很难控制鸟害。”她家的水稻成熟时,会引来附近的麻雀,使收成大打折扣。
不再种植水稻后,原本潮湿的梯田变得干涸,石头城的居民逐渐采用了以玉米、小麦和其他旱作物为主的新生活方式。在品种选择上,口感好但产量低的传统谷物品种通常用于自家食用,而产量高的杂交品种则用于出售或用作动物饲料。即使不再种植大米,但大米依然是村民日常主食。他们现在会从露天市场或当地商店买米。
这场争取自给自足的斗争与河谷地区的气候变化有关,尤其是近年来雨季推迟和干旱加剧,影响了石头城人的生计决策和种植选择。但传统水稻种植业衰落的直接原因是大量年轻人外出务工,村里劳动力短缺。
当地的说法是,男人必须走“苦路”,即外出打工养家糊口,而女人则要承担家务和大部分农活。村里的学校多年前就关闭了,家长们被迫带着孩子搬到附近的丽江市或其他城镇,一边工作一边监督孩子上学。留在石头城的大多数人都已年过半百,且以女性为主。
作物改变和劳动力减少
王金庄同样面临着农业劳动力的流失,以及气候变化导致的干旱和洪水等极端天气的加剧。不同的是,曾经占主导地位的小麦已经消失,而传统的主要作物小米仍然是当地重要的生计来源。
贺献林说:“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小麦种植在当地得到推广,但到2000年,农民们几乎都不再种小麦了。”
这主要是因为小麦需要大量的水和肥料。由于当地土层薄、缺水,即使在最好的梯田上种植小麦,每平方米的产量也很低。相比之下,传统的小米耐旱、耐贫瘠。因此,人们选择继续种植小米。
然而,近年来连小米的种植面积也在不断缩小。在传统耕作中,小米至少需要三遍犁地和除草,才能保证其口感和味道。这种劳动密集型作物对日益萎缩和老龄化的农业劳动力来说已经成为难题。
妇女是作物多样性的主要工作者和保护者
在王金庄和石头城,像刘玉荣和王桂芬这样带头保护传统植物品种的中老年妇女还有很多。
长期以来,她们在家庭和田间地头的角色使其与自然环境建立了密不可分的联结。她们已经成为生物多样性的管理者和守护者、生态农业知识和文化传统的传承者。
刘玉荣不仅知道当地豆类的特性和烹饪方法,还了解当地野生植物的特性。在我们走访期间,她为我们端上了她亲自采集和烘焙的药用连翘茶。
张秀云是石头城另一位当地种子的保护者。她一边分享自己参与种子培育的故事,一边挑选来年要用的种子。听到附近树上传来布谷鸟的叫声,她突然说道:“听,布谷鸟叫声不断。可能要下雨了。”
在多年打理农田和家庭的过程中,这些妇女积累了丰富的当地环境知识。
与此同时,农村妇女已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她们承担着确保家庭粮食安全的重任,同时也是家庭的主要照看者。多重角色让她们面临着特殊的困境。张秀云对此进行了生动的概括:“这是种子和儿子之间的抉择。”
你会选择费心种植传统作物,还是在城市工作、帮忙照顾孩子?对于在王金庄和中国其他无数山区耕种土地的年轻一代妇女来说,她们需要在孩子、父母和传统农作物,以及离开这里到其他地方找工作之间做出选择。
王金庄和石头城的例子告诉我们,在山区,留在田里工作的妇女为维护当地农业生物多样性做出了重大贡献。在全球变暖的情况下,在建设和保护可持续发展的山区社区时,我们必须更多关注这些妇女在面临气候威胁和其他生计变化时的困境。她们在推广保护性农业实践中所付出的辛勤劳动、所展示出的智慧,能够为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农业社区提供重要的启示。
本文作者:
齐苗苗,康奈尔大学全球发展系博士候选人
本文原载于China Dialogue,翻译自世界经济论坛Agenda博客,转载请注明来源并附上本文链接。
编辑:江颂贤
更多关于 气候行动查看全部
Mamta Murthi and Juergen Voegele
2024年10月10日
Pam Pearson and Helen Millman
2024年9月22日
Christa Hasenkopf
2024年9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