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社会:我们能否抵御气候变化?
Image: 路透社/Karim Sahib
世界正在历经一个前所未有的快速变革时代。亚洲的城市化发展速度尤为令人惊叹,而且据联合国估计,到 2026 年,45 亿亚洲人口中将有超过一半居住在城市。
现如今,全球 47 座大城市(定义为至少拥有 1000 万人口的城市)中有 31 座位于亚洲。其中 15 座位于中国。
哪些因素会驱动人们到城市定居?这正是机会和技术。跨境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不断增进交流和互联互通,并以此将陆地航线和海上航线连接起来,让全球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和亚洲新兴市场的发展速度将超过发达市场。
以上是乐观的一面。然而,任何回报都伴随着风险。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不但导致海平面上升,也改变了降雨方式。由于气候变化,过度降雨、山火、干旱和其他极端天气事件发生地更加频繁。从 2014 年至 2017 年,亚洲地区遭受了 55 次地震、217 次暴风和飓风,以及 236 次重大水灾,受灾人数高达 6.5 亿人,造成至少 3.3 万人死亡。去年,亚洲经历了 104 次灾害性事件,占全球灾害性事件的三分之一。
城市化、人口增长和气候变化以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规模对我们的社会造成影响,而且在不断加剧。2018 年,全球自然灾害和人为灾难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总额达到 1,650 亿美元,但社会所付出的代价远非金钱可以衡量。粮食产区接连遭受毁灭性暴风雨或干旱袭击,特别是中国和印度等主要农业生产国,这不仅对我们的粮食保障造成了威胁,也威胁到了数亿农民和家庭的生计。自然灾害发生之后,克服住房、食品和水源及环境卫生方面所带来的挑战就是在同传染病和对健康造成的威胁进行较量。
我们需要采取迅速行动,以确保我们的社会可以长期持续地应对自然灾害的袭击。要实现这一目标,由政府、企业、金融机构、保险/再保险及个人所组成的社会各个阶层之间需要展开通力合作。
是否还记得前面提到的 1650 亿美元?保险只赔付了大约一半的金额,这意味着其余部分将必须通过使用政府资金、捐助款、救济款和援助款来赔付。
金融危机已过去 10 年,全球应对重大事件的冲击能力非常有限。保险/再保险行业可以扮演一个重要角色,运用充足的资本来应对此类问题,帮助社会抗击重大冲击。据瑞士再保险估计,截至去年年底,包括替代资本在内的保险/再保险总承保能力已超过 2 万亿美元。另一方面,2017 年和 2018 年由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累计承保损失总额为 2,190 亿美元,仅占承保能力的 11% 左右。支持性政策框架加强了私人资本市场解决方案(如保险连接证券),同时能够利用多边开发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并鼓励可持续投资。这是我们提高抵御能力,以应对气候变化所造成的成本增加和不利影响的关键因素之一。
措施得当就会颇有裨益。去年,超过 50% 的保险赔付可以有效缓解暴雨、滑坡以及风暴潮引发的水灾等自然灾害对民众造成的影响。在中国,四川茂县就与合作伙伴共同制定了首个县级巨灾保险计划。该项目会在发生灾害时提供赔付,并根据预先约定的条件为恢复、救济和重建工作提供帮助。同样,作为全球灾难最频发的国家/地区其中之一,菲律宾政府也积极采取行动,为本国的 25 个省购买了双倍的重大台风和地震事件指数保险。
回顾 2018 年发生的事件,信号已很明显。即仅依靠历史数据来研究和分析气候事件,并据此来制定策略已略显不足。台风“飞燕”给日本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损失,从而促使保险/再保险业回顾现有的风险评估、建模和管理方法。
我认为这是向保险/再保险业发出的公开邀请,目的是为了率先做出积极改变。我们需要一种管理风险严重程度和发生频率的新方法,以此来加强抵御气候变化对城市社会所产生影响的能力。此方法包括采纳和开发能够在紧急情况下强化数据收集、评估和简化索赔的技术。在我们所处的这个迅速发展的数字化世界中,卫星图像、无人机和自动化属于现成的技术,可以提升实时损害评估和赔付管理的效率。
作为社区,保险/再保险业积累了大量风险知识和专业知识。如果我们能够有效采用技术,实现更广泛的数据访问和透明度,并应用深层分析功能,那么我们就可以在与政府和民间利益相关方的合作中脱颖而出,进而加强社会的抵御能力。
城市化和燃烧动力煤所导致的环境恶化、城市人口过多、交通拥堵和污染加重等问题都加快了气候变化的步伐。当今社会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进而在控制全球变暖的同时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所带来的能源需求。如果不转而采用抵御能力更强的低碳能源系统,将无法克服这一挑战。
社会各界展开通力合作来促进可持续商业、产业和投资的发展,从而为加速转型提供动力。通过私营部门与公共部门之间的密切合作,决策者可以为环境、社会和治理 (ESG) 建立基于风险的监管框架,并在财务绩效分析中着重强调 ESG 的重要性。
随着在亚洲展开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面向低排放和增强气候变化抵御能力来推动和开放投资的时机已经成熟。全球基础设施融资需求相当巨大。在亚洲,在 2030 年之前,如果此区域要维持增长势头,并带领地区民众脱贫和应对气候变化,则每年将需要 1.7 万亿美元。
全球保险/再保险资产总额约为 30 万亿美元。即使较低的个位数增长也可以释放能够投入到优质、可靠的基础设施项目中的大量资本,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和增强社会抵御能力。如果要吸引更多基础设施投资,更有利的投资环境和清晰一致的监管框架也至关重要。
现在,我们可以利用创新解决方案和先进技术来更好地了解气候变化并提前做好准备。《巴黎协定》和其他政府行动是推动国际社会在各个行业中实现共同目标所采取的不同举措。强而有力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关系是增强未来抵御能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作者: Veronica Scotti 高薇俪, 瑞士再保险公共利益风险业务全球主席
本文由世界经济论坛原创
编辑:刘宇彤
不要错过关于此主题的更新
创建一个免费账户,在您的个性化内容合集中查看我们的最新出版物和分析。
许可和重新发布
世界经济论坛的文章可依照知识共享 署名-非商业性-非衍生品 4.0 国际公共许可协议 , 并根据我们的使用条款重新发布。
世界经济论坛是一个独立且中立的平台,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实时追踪:
气候变化
分享:
每周 议程
每周为您呈现推动全球议程的紧要问题(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