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网络缺乏信任让数字未来堪忧

Andy Cheema
Project Manager, Shaping the Future Implications of Digital Media for Society
分享:
A hand holding a looking glass by a lake
众源式创新
现在加入 ,用我们的数字众源平台来实现大规模的影响力

现代生活的突出特点是对数字技术的应用。2016年,互联网用户和手机用户的数量分别达到了34亿和38亿。人们每天平均花6小时上网。

这可能仅仅是个开始。虚拟现实、物联网等数字生活新方式也迅速到来,且复杂性与日俱增:一场关于技术的较量正如火如荼地展开,软件要能分析人类情感、预测人类行动、代替人类决策。随着它们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不可或缺,人们需要比以往更信任这些技术、信任技术开发企业。

爱德曼信任度晴雨表是一项衡量全球民众对机构信任度的年度调查。此次调查显示,公众对政府、企业、媒体以及非政府组织的信任度急剧下跌,下跌幅度之大前所未有。

数字时代信任缺失

这种不信任蔓延到了数字媒体的方方面面,其形式屡见不鲜。一项世界经济论坛数字媒体服务、平台和技术问题调查显示,超过半数的受访者表示不信任主要服务提供商能为个人数据的使用制定公平条款。

建立信任的途径之一是为终端用户赋权,让他们决定自己数据的命运。但是,对于任何给定的技术,都有52%到71%的受访者认为该技术并未给予个人信息足够的保护。受访者之所以持这种观点,主要是因为终端用户不相信其保护措施能起到应有的效果。

我们不应对用户的焦虑掉以轻心。世界经济论坛的另一项研究显示,在未来10年内,消费行业的数字转型有望为企业和社会创造10万亿美元的价值。其中,有9000亿美元直接来源于利用消费者数据而进行的高效竞争、销售和运营。

对数据的疑虑

麦肯锡全球研究所表示,在15年前还几乎不存在的跨境数据流动为2014年全球GDP贡献了2.8万亿美元。要想充分释放数字经济的潜力,企业需要政府和个人的鼎力支持。企业若能够脱颖而出,成为负责任的数据使用者,可能会赚得盆满钵满。

是否能抓住这个机遇,取决于公众对企业的信任。比如,广告拦截软件(能够阻止浏览器加载广告的软件)的流行大大削弱了数字广告模型的可行性,而该模型正是许多世界知名网站赖以生存的基础。此外,世界经济论坛的研究显示,由于个人信息保护不足,31%的美国数字媒体用户已完全避免或停止使用某些服务。在中国,这个比例是70%。毕马威最近的研究表明,55%的人因隐私侵犯问题而拒绝网购。

如果对这些例子反映的严重问题视而不见,而只把它们当做数字技术发展的阵痛,似乎更加省心省力:如果人们真为个人数据感到担忧,为什么还有百十亿用户使用数字媒体呢?然而,这样的逻辑思维方式漏洞百出。

不管新技术的应用速度有多快,调查数据显示的信任缺失都会阻碍技术的进一步推广。此外,就目前情况而言,有些人乐于使用网络服务,却对企业从中搜集、储存和使用的个人信息到底有多少一无所知。还有一些人可能不愿使用网络服务,对当今市场某些领域的有限选择不感兴趣。

如果对信任缺失问题坐视不管,如今小范围的个人谨慎将会演变成长期现象,如在文化层面会抗拒某种设备、广泛呼吁加强政府监管、要求开发更可信赖的技术替代品等。

如果对当前的信任危机视而不见,我们将付出沉重的代价。与其指望监管机构和公众舆论与日新月异的技术发展保持同步,倒不如抓住机遇,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建立新的、由多方参与的国际自律机构是应对危机的一剂良药。自律机构可以为企业建立通知和赋权终端用户的最佳做法,为成员缩短学习曲线提供资源和工具,积极奖励合规企业来提高责任意识,进而赢得消费者的信赖。

管所有

在2015年,来自欧盟和美国的技术和隐私法学专家发布了一组相关建议。建议中提及许多解决方案,如建立符合标准且易于应用的数据保护体系,让私人通知以新形式呈现,建立用户投诉机制,启动问责计划等。如能建立专门机构协调这些举措,或会收到最如人意的效果。

传统媒体行业也有类似的自律机构和自律体系,众所皆知的当属由美国电影协会监督的自愿分级制度。然而,数字媒体相较于传统媒体更具国际性,个人信息和隐私问题也更加复杂。因此,自律组织必须打破国界限制,并邀请行业外部的利益相关者加入,与行业、政府及公民社会建立真正的伙伴关系,摒弃一己私利,共同支持机构发展。

尽管数字媒体产品和服务几乎渗入到了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终端用户与数字行业的关系发展却并不顺畅:信任不足、管控乏力暗流涌动。只有实行积极措施、重塑公众信任,才能为数字经济的健康发展指明方向。只有这样,个人和企业才能按照各自需求管理个人信息。为推动愿景开花结果,我们要成立一个多方参与的新型国际机构,前路漫漫,任重道远,采取行动势在必行。

作者:Andy Cheema, Project Manager, Shaping the Future Implications of Digital Media for Society

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本文由世界经济论坛博客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并附上原文链接

责编:刘博睿

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博客是一个独立且中立的平台,旨在集合各方观点讨论全球、区域及行业性重要话题

不要错过关于此主题的更新

创建一个免费账户,在您的个性化内容合集中查看我们的最新出版物和分析。

免费注册

许可和重新发布

世界经济论坛的文章可依照知识共享 署名-非商业性-非衍生品 4.0 国际公共许可协议 , 并根据我们的使用条款重新发布。

世界经济论坛是一个独立且中立的平台,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分享:
World Economic Forum logo
全球议程

每周 议程

每周为您呈现推动全球议程的紧要问题(英文)

立即订阅

你可以随时使用我们电子邮件中的链接取消订阅。 欲了解更多详情,请查看我们的 隐私政策.

关于我们

会议

媒体

合作伙伴和会员

  • 加入我们

语言版本

隐私政策和服务条款

© 2024 世界经济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