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飞速发展的20年里,哪些大学毕业生最难找工作?
20年前,中国每年的大学毕业生还不过只有80多万人;而就在今年夏天,创历史新高的800多万名大学毕业生将走出中国高校的大门。这一人数达到了今年美国预计大学毕业生人数的两倍。
就在20年前,中国还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才能接触到高等教育。然而自1999年中国政府主导的全国性大学扩招开始以来,仅在当年,中国高校的入学人数就暴涨了近一半,而这一增速更保持了整整15年。这一“大扩招”为全球劳动力市场送来了历史上最庞大的一批高等教育劳动力。
理工科学生人数的大量增加,正是中国政府促进科技发展,进而诱发创新的“人才强国”战略的一部分。但扩招覆盖了中国高校中包括人文社科类专业在内的所有学科领域。随着新大学的不断建立与升级,中国的大学在校生数量也与日俱增。中国高校总体学生数量最多的专业竟是法学,第二则是文学专业。
“就业不足”
自2013年起,“史上最难求职季”的说法就开始频繁出现在电视和社交媒体中。而实际情况的确是一年难过一年:2017年中国的大学毕业生数量,已经比2013年时增加了100万人。奇怪的是,大学毕业生失业率却一直保持稳定。麦可思研究院提供的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失业率只有8%(研究机构数据,供参考)。
但深入考察一下就会发现,在低失业率的表象之下,潜藏着更为严峻的“就业不足”问题:尽管大量大学毕业生免于失业之苦,但他们却只能从事低薪或兼职工作。
麦可思的数据指出,约四分之一的中国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收入甚至不如全国农民工的平均工资。历史、法学和文学等专业的毕业生不仅就业率排名倒数,起薪一般也是最低。
而对于高中开始学文科的学生而言,调查数据显示他们大学毕业后的平均起薪甚至比他们没上大学的高中同学还要低。在大学毕业生就业的50大热门职业中,有30%属于低薪、无学历要求的职业。对这些学生而言,他们的大学文凭在这些收入低、职业前景有限的工作面前一文不值。
大城市高企的生活成本,更让成百上千万大学毕业生沦为“蚁族”,蜗居在狭小的群租房中。他们经常选择住地下室,每天长时间加班,却拿不到理想的薪水。
巨大的分水岭
相比之下,另一批大学毕业生的境况却大有不同。工程、经济和科学相关专业的大学毕业生不仅就业率更稳定,起薪也更高一些。这一部分毕业生满足了信息技术、制造业、仿佛产和金融等最诱人行业的人力需求。信息技术领域尤其亮眼:2015年中国大学毕业生起薪最高职业排行榜的前五名,全部与互联网科技有关。
中国政府的“中国制造2025”战略,旨在让中国在尖端信息技术与机器人等高新领域成为全球领军国家。这一战略为大量的相关专业毕业生创造了就业机会。
这一批毕业生不仅起薪高,而且长期的职业薪资发展轨迹也大幅优于其他大学毕业生。大学毕业生毕业三年后,占据收入排行前15%的工程学、经济学和科学相关专业毕业生的收入,是其他毕业生中位收入的两倍以上。
技能培养的失衡
尽管中国大学毕业生的人数正飞速增加,大量中国企业依旧难以找到符合自身用工要求的高水平毕业生。中国大学毕业生主要缺乏的,正是包括沟通、分析和管理等技能在内的“软技能”。麦肯锡的一项研究显示,具备上述“软技能”的中国大学毕业生目前十分短缺。
中国高校培养学生“硬实力”的能力可谓十分突出,但应试教育体系并不重视学科知识以外的各个方面。因此当技术为主的理工科专业毕业生,凭借学科知识和技能顺利找到工作的时候,那些文史哲领域的毕业生就会因为同时缺乏“软”“硬”技能而面临就业困难。
两种毕业生
大学扩招并非问题的唯一来源。引发这一问题的本质是学生在大学中学习掌握的技能,和用人单位需要的技能类型之间不匹配。
企业对具备理工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毕业生的需求增速比毕业生供给增速要快,因而引发了上述专业的就业黄金期。但对于其他专业的毕业生而言,他们并没有在象牙塔里学到就业所需的各种必备技能。如果这一问题无法得到解决,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两极化现象将很可能持续下去。
作者:Katherine Stapleton是牛津大学博士研究生。
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本文由世界经济论坛与The Conversation联合发布,转载请注明来源并附上原文链接。
翻译:达沃斯博客翻译小组·钟源
责编:刘博睿
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博客是一个独立且中立的平台,旨在集合各方观点讨论全球、区域及行业性重要话题。
不要错过关于此主题的更新
创建一个免费账户,在您的个性化内容合集中查看我们的最新出版物和分析。
许可和重新发布
世界经济论坛的文章可依照知识共享 署名-非商业性-非衍生品 4.0 国际公共许可协议 , 并根据我们的使用条款重新发布。
世界经济论坛是一个独立且中立的平台,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实时追踪:
教育、性别及工作的未来
分享:
每周 议程
每周为您呈现推动全球议程的紧要问题(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