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代际的社交媒体使用情况

超过44亿人可以访问互联网 Image: 路透社 / Steve Marcus

Ashley Viens
分享:
全局信息
探索和追踪解决之道 物联网 正在影响经济、产业和全球问题
A hand holding a looking glass by a lake
众源式创新
现在加入 ,用我们的数字众源平台来实现大规模的影响力
实时追踪:

社交媒体

Image: 全球网络索引

当今世界的联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更加紧密。

全世界将近三分之二的人口都接入了互联网,共计有超过44亿用户,使用着不同类型的设备。 我们将这些设备用于工作和娱乐,而社交媒体已经改变了我们线上线下的互动方式。

在本文中,全球网络索引的图表根据来自将近114,000名互联网用户的数据,对社交媒体使用的主要代际及地区差异进行了比较,显示了社交媒体在我们生活中的普及程度。

注意:中国不包括在特定社交网络和应用程序的统计数据中。

因年龄而异:不同代际的社交媒体使用情况

社交媒体的使用如何随着世代的交替而变化?

婴儿潮一代

目前,在技术和社交媒体使用方面,婴儿潮一代几乎在所有类别和指标中都排在最后。 这一代人并没有像今天的年轻人那样被技术所淹没。

但是,婴儿潮一代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的活动显示出最大的增长。 例如,自2016年以来,该组的Instagram和WhatsApp的使用率分别增长了59%和44%,是全球平均水平的两倍以上。

X世代

X世代也被称为“ MTV一代”,是互联网真正腾飞前成长的最后一代。 从无线电话到个人计算机,一系列新技术的出现标志着这一代人的成长。

平均而言,X世代每天在社交媒体上花费近两个小时,少于千禧一代和Z世代,但高于婴儿潮一代。

千禧一代

也许你会觉得惊讶,数据显示千禧一代在社交媒体上花费的时间有所减少。 从2017年至2018年,千禧一代在社交媒体上的“屏幕使用时间”减少了1分钟,降至每天2小时38分钟。 这种趋势表明,千禧一代倾向寻求现实生活中的体验,并希望从与之互动的品牌中获得更高的参与度,而不是被动地滑动着触摸屏。

其他因素也在此演变中也发挥着作用,近50%的千禧一代承认线上活动导致他们需要花费更多金钱从而给社交网络中的朋友们留下印象。

Z世代

Z世代是历史上第一个不知道世界上本没有互联网的群体。 自出生以来,Z世代就沉浸在网络世界中,他们每天在社交媒体上的活动时间超过千禧一代,达每天2小时55分钟。

北美,拉丁美洲和欧洲的Z世代都活跃在他们所使用的社交帐户中。 许多人也从Facebook之类的社交平台转移到了YouTube和Instagram之类的多媒体网站。

从数字看社交媒体

社交媒体网站每月都会统计在平台上仅拥有唯一身份的用户数量,作为衡量其成功与否的指标。 以下是五个主要社交媒体网站的数字快照及其活跃用户数。

截至2019年7月的月活跃用户(MAU)

Facebook:24亿

YouTube:20亿

WhatsApp:16亿

Instagram:10亿

Twitter:3.3亿

以分钟度量的社交媒体事件则更为惊人:

4160万条消息通过Facebook Messenger和WhatsApp发送出去

347,222人正在滑动屏幕浏览Instagram

87,500人发布动态到Twitter

450万个视频在YouTube被观看

您读了吗?
社交媒体在零售业中的作用

社交媒体已经已经实现了自我进化,不仅仅是我们与朋友保持联系的工具。 用户现在可以使用职业工具与自己喜欢的公司互动,还可以通过社交媒体紧跟全球性事件,甚至通过它找到生命中的另一半

在所有地区和各代人中,社交媒体都将电子商务推向了风口浪尖。 社交媒体网站现在被大量用于产品调研,品牌参与和在线购物。 例如,Instagram现在提供一键式商店功能,用户可以在屏幕上轻按,一键购买他们所看到的所有内容。

然而,电子商务的最大增长来源于“网红”产业。 这些星光熠熠的网红们拥有大量网络粉丝,公司们也非常关注他们的影响力。

在2018年,有72%的主要品牌表示他们将很大一部分营销资源外包给了网红们。 网红频道的粉丝们感觉是从朋友那里得到了信息,因此更有可能迅速买下网红所推荐的商品。

社交媒体的增长

尽管社交媒体的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但社交媒体的使用仍在增长。 从2017年到2018年,每人平均每天增加三分钟的社交媒体使用量,同时又会成为0.8个社交媒体帐户的新使用者。

社交媒体是一个广泛,多面且复杂的行业,吸引着不同文化、年龄段和个性的用户。 尽管社交媒体活动的增长可能会放缓,但全球人口的增长意味着我们可能会看到更多让人们保持互联的机会。

本文作者:

Ashley Viens

本文与Visual Capitalist联合发布,原载于世界经济论坛Agenda博客,转载请注明来源并附上本文链接。

翻译:陈达铿

编辑:王思雨

不要错过关于此主题的更新

创建一个免费账户,在您的个性化内容合集中查看我们的最新出版物和分析。

免费注册

许可和重新发布

世界经济论坛的文章可依照知识共享 署名-非商业性-非衍生品 4.0 国际公共许可协议 , 并根据我们的使用条款重新发布。

世界经济论坛是一个独立且中立的平台,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分享:
World Economic Forum logo
全球议程

每周 议程

每周为您呈现推动全球议程的紧要问题(英文)

立即订阅

你可以随时使用我们电子邮件中的链接取消订阅。 欲了解更多详情,请查看我们的 隐私政策.

关于我们

会议

媒体

合作伙伴和会员

  • 加入我们

语言版本

隐私政策和服务条款

© 2024 世界经济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