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就业环境严峻,我们应该“活到老、学到老”

分享:
A hand holding a looking glass by a lake
众源式创新
现在加入 ,用我们的数字众源平台来实现大规模的影响力

想要在当今快速变化的劳动力市场中获得成功,工人们应当成为灵活的终生学习者——不仅可以持续地适应新环境,还愿意穿梭于各行各业。不过,想要解决技能淘汰问题,工人们必须克服艰巨的心理与智力障碍。

新科技不断地颠覆着各行各业,并取代了曾经由人类进行的工作。因此,全世界的工人都开始为未来感到担忧。但是,真正阻碍人类在劳动力市场中进行有效竞争的并非机器人,而是人类自己的思想、心理偏见和认知限制。

在当今快速变化的劳动力市场里,数据科学家、应用程序开发者、云编程专家等职位的需求量最大。不过,这些职位在5或10年前其实并不存在。据估计,现在65%的小学生都会找到一份现在并不存在的工作。

想要在这样的劳动力市场中获得成功,工人们必须成为终生学习者——不仅可以持续地适应新环境,还愿意穿梭于各行各业。如果某种职业突然被淘汰了,就像现在真的会突然发生的那样,工人们就得灵活地切换到另一份职业状态中。

终生学习会增强智力上的灵活性和职业上的适应能力,而这两者再加上对衰退行业内部危机的管理恢复能力,将帮助人们在全新、充满活力的领域内抓住机会。从逻辑上来看,培训中心只需要辨别公司未来所需要的技能,并在此基础上设计课程即可。

但在欧元区内,2017年里只有10%的劳动力参与了正式或非正式培训项目,且这一比例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幅下降。如果说终生学习是劳动力市场中竞争的关键,那为什么人们这么不愿意尝试呢?

事实上,想要逆转技能淘汰的过程,人们就必须克服一些心理和智力上的障碍,而这些障碍经常被忽视。根据行为经济学理论,人们更偏爱现状,即高估偏离基线的潜在损失,并低估其潜在收益。

从时间、金钱和经历上来说,终生学习的代价是极其高昂的,而且其回报也是非常不确定的,尤其是受到科技扰动的情况下。此外,当工人失业或是面临职业转折点时,沮丧和无望的感觉也会加强这种观念。

如果说在某一领域或岗位工作数年后“重新开始”会让人陷入混乱,那么数十年后这将成为无法克服的挑战。事实上,在人生的后半期进行这样的改变的确违反了人们的自然发展模式。

在20岁左右,人们的认知表现会下滑,和工作记忆、抽象推理、新奇能力处理方式相关的易变智能也开始衰退。中年之后,这些能力会大幅恶化,因此新技能的获取也会变得极具挑战性。只有和交流、管理技能相关的明确认知能力会在人生后半期有所改进。

上述现象反映出了数百年的进化结果。在几乎每一个社会里,年龄都和智慧、经验、较高的社会地位联系在一起。青年时期可用来学习职业基础,而成年之后则可不断进行实践。进入某一岗位后,工人便会积累经验、改进技艺,可能也无需再从头学习新的技能。

当今的培训项目效率并不高,部分因为这些项目的目标往往是易变智能。对于公司来说,重新培训劳动力太难了,所以一旦需要新技能的时候,公司往往会采取自动化、离岸外包、众包等其他选项。在《2015年美国总统经济报告》中,美国经济顾问委员会表示,从1996年至2008年,参加有偿培训或岗位培训的美国劳动力比率大幅下跌。

有假设称,无论何种年龄和教育背景,所有工人都会努力追上科技变化、与时俱进。事实上,这种假设是一种谬论,有可能造成大量失业。它只适用于那些受过高等教育的、有资格的工人,而他们的工作往往并不会受到自动化带来的威胁。

将来,这一切都有可能改变,因为年轻一代是在终生学习的期待中长大的。但同时,政策制定者必须采取措施,在职业惰性的基础上,尽力缓和诸多复杂的心理过程。

对于新兴公司来说,顾问可以在获取技能、寻找工作的动荡期为工人提供指导。对于个人来说,想要向顾问寻求帮助,他就必须克服失望或羞耻的感受。此外,工人可能会陷入心理学家所说的“控制错觉”中,即高估了自身在没有外部支持情况下改变事件的能力。

不过,一旦咨询服务成为常态,工人们将很可能对此进行高效利用。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贸易联盟和商业协会必须建立正式的指导项目,向工人提供关于如何在职业上取得进步、如何跳槽至另一领域的建议。雇主则需要给予正式的回馈过程。在该过程中,雇主不仅要评估雇员的表现,还要评定哪些技能需要更新、哪些技能可以实际获取。

此外,公司必须给予丰厚的税收激励,促进培训项目的相关投资。考虑到成年人认知能力,这类项目应当逐步传递新的知识,同时利用好明确的智力技能。相比于年轻的同事,经验较多的工人不太容易完全接受新的技能,但在有些方面表现较好,比如处理问题、自我管理、自我激励。

在开发越来越类似于人类的机器人技能的同时,我们应当回首看一看我们自己。在全新的全球经济里,只有学习克服或规避认知限制后,我们才能拥有持久且获益颇多的职业人生。

作者:Edoardo Campanella,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院富布莱特学者

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本文由世界经济论坛和Project Syndicate联合发布,转载请注明来源并附上原文链接

翻译:叶枫

责编:张智

世界经济论坛是一个独立且中立的平台,旨在集合各方观点,讨论全球、区域及行业性重要话题。

不要错过关于此主题的更新

创建一个免费账户,在您的个性化内容合集中查看我们的最新出版物和分析。

免费注册

许可和重新发布

世界经济论坛的文章可依照知识共享 署名-非商业性-非衍生品 4.0 国际公共许可协议 , 并根据我们的使用条款重新发布。

世界经济论坛是一个独立且中立的平台,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分享:
World Economic Forum logo
全球议程

每周 议程

每周为您呈现推动全球议程的紧要问题(英文)

立即订阅

你可以随时使用我们电子邮件中的链接取消订阅。 欲了解更多详情,请查看我们的 隐私政策.

关于我们

会议

媒体

合作伙伴和会员

  • 加入我们

语言版本

隐私政策和服务条款

© 2024 世界经济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