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

中国经济的三大风险

Zhang Jun
分享:
我们的影响力
世界经济论坛为 加速 中国 行动做了什么?
全局信息
探索和追踪解决之道 中国 正在影响经济、产业和全球问题
A hand holding a looking glass by a lake
众源式创新
现在加入 ,用我们的数字众源平台来实现大规模的影响力
实时追踪:

中国

本文与报业辛加迪联合发表

经历了几十年的“增长奇迹”,中国经济已成为日益关注的焦点。一些因素——从高企业债务到国有部门产能过剩——受到了高度的关注。但是,三个极少受到讨论的发展趋势同样对中国经济增长造成了其他威胁。

第一,除了GDP增长的放缓,全面的社会融资(尤其是银行信贷)上升。这与中国的债务问题直接相关:大量负债的持续不断的展期(推迟到期债务要求付款的时间)创造了流动性需求,即使实际投资并没有增加。这种本质上不过是展期债务的“信贷扩张”是不可持续的。

显然,这种债务问题亟需解决。中国政府也在致力于出台支持债务重组的政策。比如,中央政府在2015年已经帮助地方转化了3.2万亿人民币(约为4719亿美元)的高危债务,并且计划在今年再解决5万亿。公司的股权置换债券的计划可以扩大这些努力的影响力。

但是这些策略并不能完全解决中国的债务问题,这不仅仅是因为这些债务的绝大多数是由国有企业持有的。虽然尚未出台,但是却很重要的一个解决方法将会涉及到大型国有企业的今后的重组问题。即通过国有资产的出售或者转化将完全偿付债务,帮助国有部门走出债务缠身的现状。这种方法也将为推动私有化创造机会,同时有利于增强创造力和竞争力。

第二个风险是固定资产投资的急剧下降的问题(投资增长率由当初的20-25%下降到现在的8%)。这种下降在私营部门尤其明显。在2002年到2012年间,私营部门的投资增长率平均值在20%左右;而去年年底,这个速度只有10%了,今年一月到八月的速度只达到2.1%,同时在今年7月的时候出现了1.2%的惊人的收缩。实体经济的投资同样放缓了,由于一些政策上的限制,去年仅仅上涨了1%。

考虑到私人投资占制造业总投资至少60%的情况,这无疑将对宏观经济产生影响。而且,虽然在国有部门投资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使得整体效果得到缓和,但是这一趋势也能反映出国有部门绝对的主导地位。民营企业难以从国有商业银行中获得信贷,在直接融资市场上处于劣势。此外,民营企业也不允许进驻国有企业主导的、资本密集型的和高端服务业等领域。在大多数现代服务部门当中,非国家行为主体所占份额依旧很少,这也限制了私人投资规模。

第三个困扰中国的威胁是失业率依旧保持不变。因为失业率并不是很高,所以这个情况看上去似乎更像一件好事。但是这也反映出一些负面的信息:生产力增长长期疲软。

Image: 金融时报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中国的生产率增幅平均在8%的水平上,但是现在却跌落到不足6%。而这个国家并没有完全致力于生产力的快速增长上。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来看,服务业自2010年以来就业人数的增长水平已经远远超过了制造业,逆转了之前的趋势。

鉴于中国产业结构转型要逐渐摆脱制造业的绝对地位的需要,以上似乎并不是坏消息。但是,新增加的这些服务部门的工作岗位却大多是低端的、生产率低下的工作类型。更糟的是,为了获得高营业额,这些工作往往是非正式的工作,这也阻碍了人力资本的长期积累。

中国稳定的就业水平也反映出国有部门的一些不足之处。虽然整体经济增长放缓,国有企业的工人却很少有失业的情况。换句话说,中国的国有部门中隐藏了相当一部分的本应失业的人群,而这些国有部门本身就被其他类型的产能过剩困扰着。

中国在解决这些问题上没有捷径。如果政府继续支持国有企业,尤其是一些“僵尸”企业,那么大量的工人将集中在一些低生产效率的部门,这些停滞不前的国有部门将继续破坏者国家生产力的增长。但是如果中国开展国有企业重组,失业率又将上升。而且,一旦失业,这些国有企业的工人将需要花费比曾在民营企业任同样职务的工人更多的时间去找到一份新的工作。

但是,国有企业重组似乎是不可阻挡的。事实上,国有企业的重组可以帮助解决中国正面临的相当一部分的、从债务和生产力过剩到竞争力缺乏等一系列最基本的挑战。
可以肯定的是,一些人声称,国有企业应该被允许继续他们的业务,理由是他们那巨额的利润。但是这些利润是由于他们的垄断地位和庞大的国家投资为支撑的,这也因此挤占了民营部门的投资,使后者的回报率更低。这也是为什么虽然会带来短期内甚至中期的挑战和问题,国有企业改革是那么迫切的原因了。

二十年前,当时的国务院总理朱镕基着手开展国有企业改革,以提高国有企业效率和为民营部门创造投资空间为目标。但是那次的改革并不彻底,现在许多情况又回到了从前的样子,国有企业在一些领域又重新抢回了市场。

在2013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召开,计划采用混合所有制的方式改革国有企业。但是这次的改革仍旧不够充分。同时,事实上,没有重组国有企业的策略,混合所有制也不过是在一些不那么重要的部门实现。

如果中国要在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和高生产率服务业扩张上取得成就,那么在一些领域上,国有企业的角色就需要被再一次限制。只有这样,中国经济才能重获活力,保持其经济增长轨道。

作者:张军是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本文由世界经济论坛博客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并附上原文链接

翻译:世界经济论坛博客翻译小组——胡静璇

世界经济论坛博客是一个独立且中立的平台,旨在集合各方观点讨论全球、区域及行业性重要话题。

不要错过关于此主题的更新

创建一个免费账户,在您的个性化内容合集中查看我们的最新出版物和分析。

免费注册

许可和重新发布

世界经济论坛的文章可依照知识共享 署名-非商业性-非衍生品 4.0 国际公共许可协议 , 并根据我们的使用条款重新发布。

世界经济论坛是一个独立且中立的平台,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相关话题:
中国经济增长及社会包容
分享:
World Economic Forum logo
全球议程

每周 议程

每周为您呈现推动全球议程的紧要问题(英文)

立即订阅

你可以随时使用我们电子邮件中的链接取消订阅。 欲了解更多详情,请查看我们的 隐私政策.

“一带一路”倡议迎来10周年,未来应该如何展望?

Spencer Feingold

2023年11月27日

关于我们

会议

媒体

合作伙伴和会员

  • 加入我们

语言版本

隐私政策和服务条款

© 2024 世界经济论坛